12月11日,《廣西日報》區域新聞柳州版刊發《路燈照亮農村幸福路》,報道了柳州市實施“村屯光亮工程”柳江區試點工作。
凌晨2時,村莊亮堂、村民繁忙——在通往田間地頭的路燈照射下,很多村民前往香蔥地“扯蔥花”。這里,便是柳江區三都鎮覺山村。香蔥種植是三都鎮的品牌種植業,也是覺山村的支柱產業。為了向客商供應新鮮香蔥,蔥農往往是凌晨起床,頂著夜色出門勞作,明亮的路燈對他們來說十分重要,是“生產生活的必需品”。村里早些年沒有路燈,覺山村的村民需要抹黑出門、打著手電筒干活,不僅出行不安全,“‘扯蔥花’從凌晨2點開始直到天亮,洗干凈后等老板來收。”種了幾十年香蔥的67歲村民韋玉福對于以前遭受的苦,深有體會,“原來戴帽子手電筒,而‘扯蔥花’要彎腰、低頭,用不了多久脖子就會受不了。后來下田時,我們就帶上竹竿、電池、燈,用竹竿把燈架起來再干活。”
“村屯光亮工程”柳江區試點案例:
韋玉福便是“村屯光亮工程”下一個典型的縮影,隨著“村屯光亮工程”在柳江區各村鎮全面鋪開,村里的路燈亮起來了,白色燈光照亮了夜晚的村莊,年輕人在路燈下干活,為幸福生活努力奮斗;老人們在路燈下話話家常,享受著這過往沒有過的美妙時刻。說起路燈,村民們圍過來,你一句我一句地夸贊路燈搞得好、搞得快。
成團村蓮花屯村民在路燈下跳廣場舞:
針對農村路燈建設一次性投入大、維護成本高、亮燈率低等突出問題,柳州市相關部門立行立改,采取“企業建設、政府租用”的路燈建設新模式,實施“村屯光亮工程”,并在柳江區開展試點,啟動“村屯光亮工程”,在柳江區8個鄉鎮908個自然屯實施,路燈選址由村里規劃。源碼作為太陽能智慧路燈領域的先行者,有幸參與了“村屯光亮工程”的試點項目。截至11月底,試點的柳江區1.7萬盞路燈已全面完成。
成團村蓮花屯村民在路燈下跳廣場舞:
針對農村路燈建設一次性投入大、維護成本高、亮燈率低等突出問題,柳州市相關部門立行立改,采取“企業建設、政府租用”的路燈建設新模式,實施“村屯光亮工程”,并在柳江區開展試點,啟動“村屯光亮工程”,在柳江區8個鄉鎮908個自然屯實施,路燈選址由村里規劃。源碼作為太陽能智慧路燈領域的先行者,有幸參與了“村屯光亮工程”的試點項目。截至11月底,試點的柳江區1.7萬盞路燈已全面完成。
群眾可以掃碼反映路燈故障情況:
目前柳江區這些由企業負責安裝維護的1.7萬套太陽能路燈,接入平臺系統物聯網管理,實現路燈智能開閉控制,企業負責對照明終端提供維護等服務。每盞路燈都有獨立的二維碼,出現故障后,群眾可以掃碼反映路燈故障情況,如無特殊情況,一般能在一個工作日內得到修復。“我們對于路燈的亮度、瓦數、燈桿的外觀和高度,太陽能電池容量大小等都有具體的要求。在實際運用中,要求路燈每天晚上亮的時間不少于10個小時;如果碰到連續陰雨天氣,即使7天不見陽光也要求燈夠亮。”柳江區住建局工作人員說。路燈的租金由柳州市財政和縣區財政按照5:5的比例分擔,政府財政壓力也得到緩解。“根據測算,目前柳江區使用1.7萬盞‘村屯光亮工程’的路燈后,每年可節省電費、維護費200多萬元。”柳州市發改委工作人員說。
“企業建、企業管,政府租,村規劃、村考核”的路燈建設新模式,不僅節約了財政資金,還提高了路燈的光亮率,贏得了群眾稱贊。源碼將繼續秉承太陽能造福社會的夢想,以技術創新、卓越品質和陽光服務為核心競爭力,積極參與柳州市其他縣區的“村屯光亮工程” 。
關注源碼微信平臺